微信公众平台   
首页>风采>双拥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采 >  双拥文化
一位坚守红色初心的抗战老兵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岭下镇退役军人王风荣

时间:2020-05-28 17:11:00  

【字体: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毅然参军保家卫国,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用鲜血和生命书写忠诚;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卸下戎装建设家乡,淡泊名利默默付出,用行动和奉献描绘大爱。

他是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

1928年,王风荣出生于洮南市那金镇兴顺村一个贫农家庭。1946年,年仅17岁的王风荣毅然选择参军。参军9,先后参加过解放四平、锦州、辽沈、淮海、天津、解放海南岛等战役30多次,荣立大功四次、小功两次。194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2月,他光荣的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英模大会,被“四野总部”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的战争英雄事迹被洮南市文史档案馆整理,作为洮南文史英雄人物收藏。

他是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学习榜样

1954年,王风荣结束了军旅生活,退伍回到家乡,深藏功与名。先后被分配到现洮南市安定乡公安派出所担任特派员,信用社信贷员、营业员、保管员工作,后又调入原白城县供销社畜牧场当了一名普通的放牧员。在担任放牧员期间,放牧时不慎从马上坠落,引起战争年代的旧伤复发,从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1962年,他下放到农村成为一位普通的社员。1979年,当地政府落实政策,他又成为了一名普通干部。

王老从来没有因战功向组织要照顾,也从来没有因工作安排产生丝毫不满,就连他的俩个儿子、一个女儿安排工作时他也不拿出证书向组织要求特殊关照,深藏功名数十载。王老的女儿说:“父亲一生获得了不少奖章和纪念章,这些年来一直把它们珍藏在一个小铁盒里,证书、勋章都锁着,不准我们碰,也从来不让我们向外人炫耀”。守住秘密是他对孩子们的要求,直到现在几个子女们工作单位的同事们也不知道。女儿还说:“父亲认为那些功劳是那个年代自己应有的付出,应该为国家做的事,只把这些奖章和纪念章当成军旅生涯最好的回忆。”在她看来,父亲这一生虽然没给子女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却给了子女更加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4年,王风荣离休后,随子女扎根在了农村。面对家人、亲属的不解和疑惑他总是说:“在当兵前我就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如果没当兵不就是农民嘛!不能因为当过几年兵,打过几次仗,立过几次功就向组织讲条件、要照顾,看着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幸福,我就已经很知足了。”

他是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的退役老兵

“我在职时不去要功,但我现已是离休的人,组织上也给了我工资待遇,我不能忘党恩。趁我还能走动要把我所经历的战斗故事讲给下一代听,让他们牢记革命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是王老离休后的第一个想法。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他就骑着自行车以一名“五老党员”的身份无数次在长春、白城、洮南中小学校及部队,义务讲述他亲身经历过的战斗故事,但他在讲的故事里从来不提起立功的事。“年纪大了,总怕自己讲课的时候突然发病,我就让女儿给我准备了个药箱,装上应急药品,有的时候还真能派上大用场。”有一次,他被邀请到一所小学讲课,旧疾突发,大家都劝他休息,但他却坚持服用药品后,由女儿搀扶着在操场上讲了近2个小时。

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建国前,因参战荣立一等功以上奖励并健在的抗战老兵颁发了一枚纪念章。在收到纪念章时,王老激动的忘了他是重病患者,让自已的女儿和外孙子为他换上了最干净的衣服,庄重的把纪念章工工整整的摆在茶桌上面,对着他敬了一个军礼。

2020年,国家突发新冠病毒肺炎疫情,93岁高龄的王老身患肠梗阻,重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身上还挂着导流管的他,从电视上看到了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携手战疫时,王老的眼睛湿润了,第一时间委托女儿通过党组织进行捐款。“我是一名老战士,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是一辈子都是军人。我还是一名有着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是党把我从一名普通农民培养起来,如今还享受到离休工资待遇,日子现在越过越好,社会上也给予我很多关爱,在这个关键时候,我要做出我的贡献。”

(白城市双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