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   
首页>风采>退役军人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采 >  退役军人风采
赵振和同志事迹

时间:2019-12-24 15:06:00  

【字体:

                                     赵振和同志事迹


  赵振和,出生于193011月28日,194555日在河北省昌黎县参军,成为新四军第三师二团三营九连的一名战士。当时的师长是黄克诚,团长是宗明山,连长是张海峰。同年改名为“东北抗日民主联军”,1947年初他被任命为班长,19478月,部队奉命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19471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11月,“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20”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131”。在老兵赵振和的记忆中参加战斗大大小小几百次,记忆犹新的就是东北东九门战斗、四平战役,锦州战役,辽沈大会战,平津战役以及解放万山群岛等。 

  1946年参加了开鲁、通辽、茂林攻坚战。 

  1947年参加了东九门战斗,在战争打响或即将打响的瞬间,对于一个初上战场的士兵,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惊叫一声,或者是逃跑,或者是后退,但是当你看到你的最亲密的战友倒下了再也起不来的时候,你可能立刻就红了眼睛扑上去撕杀。几场仗下来,一个在家连小鸡都不敢杀的人,可能对一个苦苦哀求的敌人都会无动于衷。那年冬天,他们一个连去堵击敌人,他记得是晚上,天漆黑漆黑的,啥都看不见。外面天气寒冷,还刮着大风,下着雪,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当时他才17岁,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端着枪就往前冲,烟火弥漫的战场上,到处都是枪声、炸弹声和叫喊声,他冲上前去,边开枪边冲到敌人前面,大声喊,“缴枪不杀!”杀他敌人一个个措手不及。在回忆里他记得清清楚楚,有个国民党小兵把身体钻进了随身携带的鸭绒被里,用拉链把自己锁在被子里。当时他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他就上前用力踩了一脚,里面顿时传来了一声尖叫,他手到擒来,立马就把他俘虏了。还缴获了敌人一门60炮,在这次战斗中由于我有英勇突出的作战表现,上级给他记立大功一次。 

  四平的四次战役他都参加过,第一次是19459月份,四平那时候被由国民党军队扩编的土匪霸占,他们东北联盟军打过去之后,那些土匪就逃跑了。第二次是19466月,由于敌众我寡,他们部队只好撤退。第三次是19476月,和国民党对战,最后也是以失败告终。第四次是在19483月,他们所在的部队第7纵队统一由司令员李天佑率领,他们班是突击班,他作为班长,每次都是在最前面冲锋。从四平市的西南往城里攻,突破国民党军之防御堡垒,攻入市内。由于多次参加战斗,已经有了经验,冲向战场,用机枪扫射敌人,只听随着“嗒嗒嗒”的枪响,几个敌人倒了下去,耳边传来的是阵阵枪声,还缴获过敌人的一挺机关枪。战后,战友们羡慕不已。当然,缴获的不管是什么一概上交给组织。这次四平战斗,鉴于的英勇作战的突出表现,被上级记了立大功一次。 

  1948年秋天打锦州那年,部队在围绕锦州城一个月后才开始攻击。600门火炮对城内进行破坏射击,并在城墙上打开了多处突破口,锦州城内顿时成了一片火海,随着炮火的逐次延伸,各突破口的部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展开了城防突破战。天空中只属于火和硝烟,战壕外只属于恐惧与死亡。他紧紧握着枪杆,就如握住了救命稻草。轰轰的炮声还在继续,许多人从他身旁一跃而出,随着一阵激烈的枪声和惨叫,将鲜血泼洒在了战场上。他们在城西侧的战壕里开始打仗、射击,由于敌人的火力太猛,战友王少卿、苏少芹、刘琦接连受伤,他的臀部也受点轻伤,但他没下火线,他和战友孙继元继续挖战壕,边挖边打,为了掩护受伤的战友撤退,他想出一个办法,用手榴弹蘸着黑灰,拔掉手榴弹上的扣弦儿,使劲一撇手榴弹,尖利的呼啸声音过后,是一片铺天盖地的爆炸声。砖块、泥土、瓦片、乃至人体残肢在空中纷飞,哭声、喊声、求救声不绝于耳,在旁观者的眼中,整个世界只剩下了两种颜色:到处正在溅落的灰黑色以及其中夹杂着的夺目的鲜红,在浓浓黑烟的掩护下,受伤的战友们迅速撤退。打了一天仗,他和孙继元又累又饿又乏,于是拿着哑巴爆米花坐在战壕里充饥,刚把爆米花放进嘴里,第一口还没等咽下去,又接到全面进攻的信号。刚刚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抚平身上的伤痕,便又要开战了。他们彷徨,他们恋家,他们思想矛盾,但是最后,面对最恶劣的环境,他们依然还是选择拿起了枪杆子,军人,接到命令就得向前冲。在打锦州外围的时候,副营长问,“谁能勇敢去把外围墙炸掉?”他作为突击班的班长,他毫不犹豫地大声说道,“我去!”他凭借地形特殊性,手拿着两个爆破筒,在战友的掩护之下向外围墙冲去。四、五十米的距离,几个S跑跳,接近了外围墙,他猫着腰看见围墙下面露出的排水沟,沉着机智地将已拉开了导火索的爆破筒插入,并压了数秒钟,从容地滚了下来,刚离开,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围墙被炸开一大截。进了城围墙后,里面是一个大白楼,国民党官兵都在这个楼里,他又猫着腰,用另外一个爆破筒放在了楼底下往外排水的水管附近,拉开导火索后快速撤离,又听“轰得”一声巨响,大白楼的东南角被炸掉了,天空全是砖片、瓦片、铁片的噼里啪啦掉落的声音。在他们头顶上的空间里,许许多多巨大的玻璃块崩裂开来,纷纷跌下。炮弹向四面八方投射出,周围想起了枪声,环顾四周一看,自己人一个都没有,那他也没有胆怯,战场到处是火焰,随后,他一个人冲上楼去,看见里面敌人的一个参谋长和他的老婆家眷,随着他的一声高喊,“不许动,举起手来,缴枪不杀!”擒贼先擒王,里面的国民党兵乖乖地举起手来,一个像是敌军官的人问他,“弟兄,你们用的是啥炮?怎么这么响?”他没搭理他,还有个敌兵和他套近乎,“咱俩还是老乡呢?”他一脸严肃地说,“老乡你也给我老实站着,站好队往外走。”过后他才知道他个人俘获了国民党的一个副参谋长,俘虏大约是三四百人。 

   他们把俘虏押下楼去,集合在大院子里,战友们清理战场,炮弹声仍然不绝于耳,他问,“副营长,怎么还有炮弹往咱们这院子里落呢?”副营长猛然大悟,“哎呀,我们忘记插旗了,快去插旗!”因为每一次战斗他们取得胜利后必须以插旗为号的,当时却不知道为什么就忘记插旗了,外面的同志们还以为他们没攻下来呢,又往里面打十几枚炮弹。此刻外面的战斗仍在继续,远处敌人还有一门火炮在对着他们,不时地往这边射击起来。他和战友王起、黄明利三个一起过去射击敌人,眼看着敌人的火炮打了过来,他和王起迅速跳进战壕,而黄明利由于贫血,动作慢了点,被射击过来的火炮击中了胸前,不幸倒了下去。亲眼目睹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牺牲了,激起了他强烈的复仇怒火,他站起来拿枪跳出战壕,对准敌人隐藏的地方“嗒嗒嗒”一顿猛扫,打的敌人一败涂地。战到最后,他们班只剩下他和孙继元俩人。战争打到天亮,部队继续进攻,攻打锦州老城,大部队开来了两辆坦克车,这是他们第一次看见坦克,他们跟在坦克的后面,大部队冲进城后两个小时,锦州城解放。锦州战役俘获范汉杰以下官兵8万余人, 

  战后在一个大庙里紧急集合,李教导员点名表扬他和他的班,“这次战斗,我一直跟着九连三排七班,班长赵振和英勇作战,动作迅速。”锦州战役后,上级领导鉴于他冒死炸外围墙和炸大白楼楼角,独自一人俘获敌军三四百人。在此次作战中特别英勇,表现尤为突出,给他记立大功两次。 

  到了天津没打仗之前,正好二排缺排长,副营长张晓海问九连哪个班长优秀,其他班长极力推荐赵振和,当时张营长就认命他为二排排长。 

  1948910月,参加辽沈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克锦州,尔后将国民党军第9兵团包围于黑山、大虎山地区,歼其4万余人。 

  194812月到19491月参加了平津战役。 

  19493月,所在部队奉命南下,从天津至广州近万华里,一身戎装的战士们每天背着步枪、子弹、手榴弹、米袋等重约25公斤的东西,一边打仗一边行军,一天一百二十里地的行程。困难重重,累得疲惫不堪。最难忘的是1949年五六月间,部队进入大别山至江西一段,正遇梅雨季节,脚步不停的战士们没有雨衣,也没有衣服可换,军衣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更令人心焦的是,许多战士的双脚都打了双泡(泡外有泡),而且水泡变成了血泡、脓泡,雨中的千军万马将行军路踩踏成了泥浆地,被磨穿了的脓泡被灌进鞋中的泥沙浸泡,钻心疼痛,白天行军,撑到晚上休息时,他就剪下马尾巴穿在针上帮战士们挑血泡、放血水,第二天,他们又继续赶路,这样的行军持续了近两个月。 

  行军路上的许多艰辛大家都挺住了,但最苦的是北方人水土不服,抵抗力急剧下降,加上没有蚊帐,被山野间的蚊虫叮咬,疟疾和痢疾在部队里流行起来,有的连队发病率高达80%,有的战友走着走着,倒在路旁就再也没有起来……好在他身边的战友没有倒下的,有病了就吃药顶着。他身体素质还好,看见有的战士掉队了或者累了,他就帮着扛枪背行李。因为他是排长,他是共产党员,他时刻为战士们着想。每天晚上都是等战士们睡着了他还会去巡逻查岗,第二天早上给战士们打洗脸水。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战士们。就这样他们跟随大部队一路步行从东北走到海南。在这次南下行军中,由于他日常生活中的突出表现,获得了“南下行军模范”称号,记立大功一次。 

  1950年参加了剿匪,广东战役和解放万山群岛战役。 

  1951年在广州廿五步校学习文化。学习期间,由于他刻苦学习,成绩突出,被评为“一等学习模范”。 

  1957年2月转业到地方。 

  …… 

  至今,他还保留着 “解放军东北纪念章”、“东北人民解放军勇敢奖章”、“华北解放奖章”、“解放军中南纪念章”、“战斗英雄奖章”和一枚“东北民主联军模范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