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   
首页>风采>退役军人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采 >  退役军人风采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寻访老兵足迹”主题宣传活动展播(六)

时间:2025-07-29 17:40:00  

【字体: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指示,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寻访老兵足迹、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宣传活动。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组织指导下,经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寻找、积极推荐,确定15名平均年龄98岁左右的抗战老兵作为采访宣传对象。因采访期间部分老兵身体健康状况等原因,媒体记者分赴全省11个村(社区)对11名身体状况良好的抗战老兵进行面对面采访,用笔尖记录抗战老兵感人故事,用镜头定格抗战老兵今日风采,让读者零距离感受抗战老兵在硝烟中的悲壮、在号角里的激昂。
  从7月1日起,国家和省市各类媒体“报、网、端、微屏”等平台联动,共同对实地采访的11名老兵抗战事迹进行集中宣传,并以此为契机,引领社会各界群众,特别是广大退役军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
 
抗战老兵郑清明:战场上舍生忘死勇救伤员 退役后本色不变甘于奉献

  12岁的郑清明站起来还没有枪高,可他却毅然和同乡投身抗日战场。年龄最小的他被分到部队医院服役,在一场场生死时速中,他逐渐掌握了战场上抢救伤员的医疗技术。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他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挽救战友生命。转业后回到家乡,他永葆军人本色,带领父老乡亲好好种田,多打粮食支持建设国家。
  1933年,郑清明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在他6岁那年,父亲因一场意外离世,家里只有他和母亲相依为命。12岁那年,日本侵略者冲进村,见东西就抢,见房子就烧。“我亲眼看着他们把我家那口仅有的铁锅砸了,把囤里的高粱面全倒在地上踩,房子也被烧的噼里啪啦响。”实至今日,说起当年的所见所闻,老兵郑清明依然攥紧拳头。
  日本侵略者“三里一据点,五里一炮楼”,三天两头来扫荡,让他和村民的日子更是没法过了。“有时候半夜听见敲梆子,就得赶紧往庄稼地跑,躲在坟圈子里过夜。有回鬼子突然进村,把邻居大伯抓走了,后来再也没见着人。”那时,郑清明心里就一个念头:“必须把侵略者赶出去,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1945年2月,刚满12岁的郑清明听说八路军来招兵,揣着捡来的几个子弹壳就去了征兵现场。“征兵的同志看我太小,直摇头,我说我能背药箱,能送信,鬼子见了我不提防!”就这样,部队年龄最小的郑清明来到山东军区一个部队医院学习。“
  我记得同期的同学也才十七八岁,教我包扎伤口,用竹片做夹板。”面对战场上的断臂断腿和充满血腥气的医院,郑清明从未想过放弃。“我既然来了,就要坚持下去。”郑清明个子矮,药箱带子太长,得在腰上缠两圈才能背稳。“别的战士扛枪,我扛的是绷带和止血钳,心里头琢磨:‘扛不了枪打鬼子,那就多救几个战友’。”
  最难忘的是给俘虏治伤。“有回抬来个日军俘虏,腿被炸断了,疼得直叫唤。咱们缺少医疗药品没有麻药,手术钳在火上烤烤就用。那日军俘虏疼得冒汗,我们也没法子,只能跟他说忍耐一下。”旁边有个伤员看不惯:“为啥给俘虏治伤?”护士长说:“咱是医生,只要是伤员就得救。”医者仁心,这四个字到现在也是郑清明的信条。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郑清明有了独自处理伤员的能力,他也随着八路军挺进大西南。“有次在四川救一个小战士,他腿上中了弹,我用绑腿和竹子给他做担架。刚抬起来没走多远,又一颗子弹飞过来,正打中他胸口。我看着他眼睛慢慢闭上,那时候才明白,战场上救人跟打仗一样,命悬一线。”
  转业后,郑清明选择回家乡务农。“我是当过兵的人,退役后农田就是‘战场’,这场仗必须打赢。种好粮食,支援国家建设!”郑清明说。那时候没化肥,就靠沤绿肥,肩膀磨得全是茧子。有人问为啥这么拼,郑清明说:“守不住农田这块阵地,就得饿肚子,还怎么建设国家!”
  在部队时候,郑清明虽然没摸过枪,没杀过敌人,但在医疗所见过太多生死。他清楚的记得有个伤员临死前抓着他的手说:“小子,替我看看胜利的中国。”郑清明常跟后辈说:“我们现在的好日子,那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国家强了,老百姓才有好日子,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好现在的幸福生活。”(文/崔释远、图片/李强、视频制作/孙兆领)
 
来源:宣传处、宣传中心
初审 孙兆领|复审 徐兵兵|终审 赵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