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指示,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寻访老兵足迹、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宣传活动。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组织指导下,经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寻找、积极推荐,确定15名平均年龄98岁左右的抗战老兵作为采访宣传对象。因采访期间部分老兵身体健康状况等原因,媒体记者分赴全省11个村(社区)对11名身体状况良好的抗战老兵进行面对面采访,用笔尖记录抗战老兵感人故事,用镜头定格抗战老兵今日风采,让读者零距离感受抗战老兵在硝烟中的悲壮、在号角里的激昂。
从7月1日起,国家和省市各类媒体“报、网、端、微屏”等平台联动,共同对实地采访的11名老兵抗战事迹进行集中宣传,并以此为契机,引领社会各界群众,特别是广大退役军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
抗战老兵刘庆恩:从战场通讯兵到红色血脉传承者
18岁,他在抗日战场上舍生忘死,冒着枪林弹雨传递情报,为一场场战役的胜利的作出贡献。
23岁,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退役后,他回到家乡成为村书记,实实在在为百姓办实事,成为百姓心中的“好支书”。
他,就是今年99岁的抗战老兵刘庆恩。

刘庆恩1926年出生。1944年,18岁的刘庆恩在山东泗水入伍,从此开始了他的峥嵘岁月。
回忆起刚参军时的场景,99岁的刘庆恩用尽全身的力气说了一句日语“缴枪不杀,送你回家”。“这句话,老爷子年轻的时候经常念叨,他说,说这句日语的时候,是他和战友们最自豪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是打了胜仗的时候!”刘庆恩亲属说。
那时候,刘庆恩家乡遍野荒芜、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早上把人抓走了,晚上就看到了尸体……”刘庆恩老人子女说,“老爷子能说话的时候,经常给我们讲他当兵的时候看到的悲惨场景”。怀揣着“把侵略者打出去,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的想法,他和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舍生忘死、保家卫国。
刘庆恩所在的部队被群众称为“老三团”,长期转战于沂蒙山区,作战勇猛,擅长爆破。在宿北战役中,刘庆恩和战友奉命夺取峰山,在刘庆恩和战友们的拼命战斗中,最终成功攻占峰山,击毙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控制了战场制高点。“当时就一个想法,必须取得胜利,生死都抛到脑后了!”刘庆恩亲属这样重复老人当年的话。
后来,刘庆恩和战友被安排进学堂学习认字、写字。刘庆恩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不仅自学汉字,还开始模仿写各种电文,聪明伶俐的刘庆恩成为一名通讯兵,并且编入了华东野战军,跟随部队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

在通讯班的日子,刻满了生死考验的印记。“那时候没电话,全靠两条腿送信。”老人比划着,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艰难岁月。从团部到营部,近的几里地,远的却得走上两三天。夜里,他们只能摸着黑前行,一旦遇上鬼子巡逻队,就得迅速躲在庄稼地里,大气都不敢出。最惊险的一次在临沂外围,他将重要情报缝在鞋底,穿越三道日军封锁沟。一路上,鞋底都被磨穿了,可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保住情报。万幸的是,情报最终安全送达,而这段经历,也成为他军旅生涯中刻骨铭心的记忆。
从鲁南到东北,老人的军旅地图写满了战火的印记。老人回忆,在淮海战役外围,他负责运送弹药,艰苦的环境超乎想象。即便如此,他和战友们也从未放弃,咬牙也要完成任务,勒紧裤腰带也要到达目的地。1948年,他随部队在四平战役外围担任通讯班长。“我们在战壕里传信,听见核心战场枪炮响了三天三夜,进去的人很少有活着出来的。”那震耳欲聋的枪炮声,至今仍在他耳边回响。
退役后,刘庆恩回到家乡成了一名村支书。村里各家各户情况他都掌握的一清二楚。“那时候回家,就是想给乡亲们办点实事儿。”1958年,刘庆恩卸下村支书的担子,来到吉林省抚松县大安煤矿当起了煤矿工人;1970年又到了抚松县仙人桥镇马鹿沟出任人参技术员。“咱当兵的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刘庆恩亲属说,“老爷子总念叨这句话!”

尽管已经退役多年,但褪色军装里的赤子之心永远不曾褪色。如今,老人床头仍放着叠得整齐的旧被单,“在部队叠了八年被子,改不了咯。”
“正月里闹元宵,金鞭绣开了,金鞭上绣的是领袖毛主席...”老人沙哑的嗓音里带着铿锵。从《绣金匾》到《歌唱祖国》,他每天要唱红歌。“以前在部队学的,忘不掉。”这些红歌,是他对那段岁月的深情回忆。去年重阳节,社区慰问团来访,98岁的他握着志愿者的手唱红歌,最后一句“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唱得热泪盈眶。那一刻,他心中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来源:宣传处、宣传中心
初审 孙兆领|复审 徐兵兵|终审 赵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