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时指出。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自信意味着独立自主,既不会因为在意他人的评价,偏离自己前行的道路,也不会因为怯懦恐惧,而对外部世界充满莫名的敌意。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文化自信自强增强道路自觉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道路提供精神支撑。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历史时期,积累了数不胜数的文化典籍,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浸润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中华民族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中华文化的滋养,今天我们特别要强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提炼精华开掘有价值的内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全面把握中华文化的起承转合,增强历史自觉与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精神命脉、重要源泉、坚实根基、突出优势、最深厚的软实力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些思想中蕴含着很多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弘扬并挖掘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可以帮助说明当下问题、释疑解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让世界了解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迫切需要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一方面增强公民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快提高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让世界看到充满活力的中国背后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了解真实的中国中,接受并认同中华优秀文化。(久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