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今年4月至8月期间,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吉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连续第5年组织开展吉林省“寻访老兵足迹、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宣传活动。
在为期5个月的活动中,百余名媒体记者,寻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功勋卓著的老兵和默默支持国防部队建设的军烈属,开展面对面采访;600余名文艺工作者以老兵事迹为原型,创作了数千件文艺作品;各级媒体平台集中报道老兵和军烈属先进事迹,刊发稿件300余篇。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时代凯歌,在白山松水间唱响。
聆听老兵——民族符号,寻找最可爱的人
吉林省是东北抗联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革命战争年代,数十万吉林儿女勇赴国难、血洒疆场,为建立新中国,保卫红色政权作出了卓越贡献。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兵们由于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等原因,一部分承载着当年战火硝烟气息的老兵正在“老”去,挖掘整理功勋老兵事迹,宣传展示老兵风采,是一件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急事、要事,更是一次追根溯源、不忘初心、汲取奋进力量的精神洗礼。
1927年出生的吴化南回想起自己的从军经历,眼中焕发出别样光彩,今年96岁的他已经耳鸣眼花、口齿不清,但讲述起自己参加的战役如数家珍。吴化南刚入伍不久,辽沈战役就打响了,炸弹就在身边爆炸,崩起来的土直接就把他埋了起来,他没有多想从土里爬出来,继续冲锋陷阵。后来吴化南又随部队奔赴朝鲜战场,他和战友们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子弹打光了就和敌人拼刺刀,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讲到这,老人哽咽了,看着老人颤抖着卷起裤管,流弹穿透小腿留下的伤疤是老人兵戎岁月的印记。
“李老,当初为什么当兵啊?”“保家卫国啊!”曾经的誓言依然铿锵有力,1948年,李玉奎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他为战壕的战斗部队站岗。作为战斗部队的眼睛,李玉奎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保证大部队能够顺利前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朝鲜山区不能开灯,寒夜里穿着单衣穿梭,在山间寻找正确位置。如今90多岁的耄耋老人已经无法自由活动,在家人的搀扶下,向记者展示他的军功章,布满皱纹的脸上依旧焕发生机。
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声像,就是一部部珍贵的史料。“寻访老兵活动已经连续举办5年,联系仍然健在的老兵,整理他们的故事,这也是我们的责任。但是老兵消逝的速度真的让人心生叹息。有一位老兵前一天晚上还和家人敲定了采访时间,第二天早上我们采访组就接到电话说老兵辞世了……”省退役军人宣传中心工作人员说。
聆听老兵故事,寻找最可爱的人,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打不垮”的民族精神符号。生命在消逝,记忆在流失,这些英雄的故事值得铭记。铭记英雄,激励后代,让英雄的故事家喻户晓,让英雄的名字传颂千秋。
烽火记忆——书画寄情,重温峥嵘岁月
民之魂,文以化之;国之魂,文以铸之。战场上他们冲锋陷阵,时代光影在他们身上重现。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动千余名文艺工作者,用真情的画笔、温暖的刻刀和文字让全社会看到“最可爱的人”。
93岁的刘兴起,看着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艺术作品,感慨“以前打仗时候都没想过活着回来,没想到还能看见这样的艺术品。”20岁那年刘兴起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随即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敌人猛烈攻击下,脸部被炸伤也不下火线,继续冲锋陷阵。看着特意为自己画的画像,老人激动不已,那脸上的伤疤是历史深刻的记忆。
雕塑作品《丰碑》前站着的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李金福,作品展现的正是抗美援朝战场那残酷的烽火岁月。“看着这个雕塑,再想起前两年看的电影《长津湖》,遥想当年的战场上,我的很多战友都没回来,现在国家强大了,生活好了,我还活着,我要替那些死去的战友好好看看现在的中国。”冰冷的雕塑传递着热烈的意义,不一样的视角再现“最可爱的人”不一样的故事。
今年92岁的罗文革走到摄影作品展示区,看着摄影作品泪眼婆娑。当年17岁的罗文革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战场上中枪、流血、看着战友牺牲……看着健在老兵的照片,罗文革抚摸弹壳留在身上的痕迹,这是战争的印记,更是中国青春的记忆。一件件文艺作品是老兵激战过的峥嵘岁月,更是我们的国家发展历程不朽的丰碑,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是一名冲锋的战士,当官兵和群众需要我的时候,我是一名奋斗在路上的盲人军医。像‘螺丝钉’一样,把自己钉在岗位上,能为党和人民继续奉献,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全国自强模范、一等战功荣获者王琦双手触摸着用螺丝钉制作的肖像画激动地说。
他们曾身披戎装,或在战火硝烟中披荆斩棘,或在峥嵘岁月中身经百战。他们是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亲历者、见证者,是面对强敌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参与者、书写者。让关爱尊崇老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让老兵精神在吉林大地永放光芒。
英雄赞歌——老兵功勋,红色精神永传
一个人是故事,一百个人是历史,记录挖掘老兵故事,为老兵留念,为历史留影,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
“我们的采访过程就是不断地认识更多的老兵,又不断地和他们告别。”采访中与每一位老兵的零距离接触,听老兵讲述的故事,都是在翻阅历史记忆,《吉林日报》记者赵孟卓情不自禁地流泪。每次写下老兵的故事,都是在和时间赛跑,她深知自己做的是一份“抢救性”的工作。
一些老人听力不好,需要家人在身旁大声转述采访问题。97岁老兵王维新每讲完一段,都会陷入沉思,似乎还在回忆刚才讲述中提到的故事与往事。老人的记忆随着时间也在渐渐消退。
在采访中有一位传奇色彩的老兵郎生续,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是《跨过鸭绿江》,当看到剧中通信员为抢修电话线,充当“人体电话线”壮烈牺牲时,这位老兵总会哽咽难言。
郎生续告诉记者:“18岁入伍,辗转多地后跟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有一次电话线被敌机炸断了,在接通最后一截电话线时身上的电话线早已用光,为保证战时电话畅通,一手拉住一个线头,让电流通过他已经受伤的身体,直到战斗结束。”
“一年小,两年大,能拿起烧火棍就能拿起枪杆子。”毛延年16岁就当了兵,如今91岁的毛延年回忆起当年入伍的情景依旧无怨无悔。毛延年所在部队从丹东跨过鸭绿江,有几个年轻的战友在过江的时候就牺牲了,但是他们毅然决然奔赴朝鲜战场。当时敌我双方装备对比悬殊,敌人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大炮,凭借着当时我军擅长夜战的优势,屡屡重创敌军。“后来在金城战役的时候,我立了一个三等功,获得了一枚军功章。”在记者的注视下,老人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保存军功章的盒子,将那枚被擦拭得一尘不染的军功章展示给记者看。
据介绍,系列活动开展5年来,记者们累计写稿2500余篇,以老兵为原型创作的艺术作品5000余幅(件)。各类媒体刊发、发布、转载老兵事迹300余万次,老兵事迹网络点击率超千万次。
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领导表示:“广大退役军人工作者,要以老兵精神为榜样,在各自不同岗位上为老兵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想老兵之所想,急老兵之所急,帮老兵之所需,竭尽全力为老兵服好务,切实把工作做到老兵们的心坎上,彰显党和政府对老兵们的关怀和关爱,让老兵们生活得更加健康、幸福。”
来源:退役军人事务部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