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   
首页>专题专栏>清明●致敬英雄主题征文摄影比赛拟获奖作者及作品公示>征文>散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清明●致敬英雄主题征文摄影比赛拟获奖作者及作品公示 >  征文 >  散文
1.找到了爸爸——陈友义

时间:2021-04-27 09:11:00  

【字体:
 找到了爸爸

  陈友义

  2012年8月的一天,舒兰市溪河中心校退休教师钱海川来到了在锦州驻军的儿子家,吃了早饭他和妻子便匆匆忙忙地去了辽沈战役纪念馆。他们去辽沈战役纪念馆除瞻仰革命先烈外,他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要在纪念馆的烈士碑廊中查找妻子二伯父赵文林的名字。

  1947年9月,舒兰市溪河镇黄茂屯的翻身农民赵文林,为了报答共产党的恩情,抛下22岁怀孕在身的妻子、舍下了双目失明的母亲和两岁的儿子毅然参军。转年他的二儿子出生了,这一家4口老、小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自赵文林离家后,这婆媳二人只要在闲暇之时,各自都偷偷抹眼泪,在一起时都安慰对方说:“文林在队伍挺好,一定不会有事。”

  赵文林半年没来信、一年没来信、二年没来信……,婆婆暗自托人去南北二屯打听一起参军人的信息,人家都多少都有点消息。她明白了自己的儿子已经不在人世了! 儿媳其实也背着婆婆打听丈夫的消息,也没有任何丈夫的消息,她更明白丈夫已经彻底离开自己了。婆媳双方都怕对方承受不了那份痛苦,都在各自在内心里替对方承担着……。

  8年以后一起参军的人,都陆陆续续转业回到了家乡。这时政府通知他们婆媳二人,赵文林按失踪人员处理、享受烈士待遇。 此时,婆媳再也不用互相躲避偷偷流泪了,她们抱头痛快地大哭一场……

  婆媳二人将两个没有父爱的孩子抚养成人,老大志钢在蛟河市纪检委工作;老二志坤在舒兰市粮食局工作。这两个成人的孩子替父孝敬奶奶,无微不至照顾他们的母亲。

  1980年, 赵文林79岁的老母亲,带着对儿子无限的思念离开他的亲人。

  1993年,他们的含辛茹苦的母亲“告别”她的儿孙,临别还嘱咐他的两个儿子:“要尽全力找到你们的爸爸,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儿孙们含泪点头答应老人的遗愿。她辞世后只好葬在写着丈夫名字的墓里。

  进入21世纪,志坤和亲属提到查找他父亲牺牲的事,他的妻子说:“很可能是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应该去查辽沈战役的有关资料,也许能查到。”钱海川记住二嫂的这句话。到锦州就去辽沈战役纪念馆查二伯父的有关信息。

  夫妇俩很快在赵姓中找到了赵文林的名字,他们最担心的是重名,更希望这就是二大爷。他们急匆匆的来到了纪念馆的陈研部,说明了情况以后,陈研部的黄部长拿出来《烈士英名录》英名录书写:赵文林、吉林省舒兰县、22 岁、1947 年9月参军,虽然没有记载村屯,但是年龄,入伍时间相符,足以证明就是他们要找的赵文林。

  钱海川第一时间就给远在舒兰市的志坤打电话:“二哥,我是海川,我在辽沈战役纪念馆,我在这找到了二大爷的下落了。”他边说边哭。

  “真的吗? 看准了? 有什么证据?”志坤怕不准确,连提了3个问号。

  “都准确,已核实我才告诉你的,确实是二大爷。你可以告诉蛟河大哥了,我在这边等你们过来。”他边擦眼泪边回答二哥的提问。

  “啊! 是真的! 爸爸! 我们可找到了你了”志坤已经放声大哭起来!

  第三天,在钱海川夫妻陪同下,志钢、志坤夫妇带着祭品来到了辽沈战役纪念馆。

  他们看见赵文林个字时,赶紧跑了过去去,就像见到了爸爸一样,爸爸也像在那等着他们的到来,他们的手都去抚摸赵文林那三个字,就像拥入爸爸怀抱、尽情享受着从没有享受的那份父爱……“爸爸!儿子终于找到你了, 我们来看你了, 儿子想你啊!60多年了,我们没能为您尽孝,来世让我们还做您的儿子,好好地孝敬您……”那哭喊声惊动了前来瞻仰的人们,四面的人都围过来,看到他们都已是花甲老人,知道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父子竟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此“相逢”。 此情此景有谁能不落泪?

  青山处处埋忠骨江河条条颂英魂。赵志钢兄弟60多年寻找他们的爸爸,只是在烈士碑上找到了爸爸的名字,虽然他们的父亲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光荣献身,没有留下一块尸骨,但是刻在英雄碑上“赵文林”3个大字将流芳千古与日月同辉!

  谨以此文纪念当年出征未归、血洒沙场的先烈们!

   陈友义